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生态环境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746753455P/202303-0007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名称: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安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3-02
索引号: 11341700746753455P/202303-0007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名称: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安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3-02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3-03-02 09:19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宣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在省对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我市获评优秀等次。我局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获省厅综合考核优秀等次。省下达我市的9项约束性指标预计全部完成。经初步对接,省对市目标管理考核7项生态环境保护指标,4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人大建议办理、信访、党建、平安建设、政务公开等多项考核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2022,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36,稳居全省第2,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31.8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3,优于目标任务4.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1.5%,排名全省第2,优于目标任务0.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0天,我市是全省仅有的5个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市之一。全市1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首次实现双百,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3个在用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全省前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扎实推进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和乡镇政府驻地设施提质增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22%。全面完成1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前完成省级“十四五”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任务。

二是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高质高效完成“1+1+1+N”整改任务,全面落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闭环。2022年完成整改问题164个,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以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卢湖生态养老中心整改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难点问题顺利完成整改

三是环境安全底线坚守到位。应急能力有效提升。修编印发《宣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全市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涉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河流和跨省界河流为重点开展“南阳实践”工作,编制完成水阳江、青弋江、梅溧河等8条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启动实施水阳江、青弋江(宣城段)和新安江流域(宣城段)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估。完成全市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修编。建成9个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个全市环境应急专家库。应急演练常态开展。成功举办我市规模最大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联动处置应急演练和全省三年来首次市级辐射事件应急综合演练,得到省生态环境厅充分肯定。排查力度持续加大。持续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全年排查重点行业和环境风险较大的企业520家,发现问题42个;排查发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52个;排查“散乱污”企业158家,均已整治到位,排查数量位居全省第2,有效保障区域环境安全。我市秸秆禁烧工作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零火点”市。

四是生态文明创建持续加力。旌德县继2017年成为首批全国“两山”基地后,又成功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全省仅有的6个双创地区之一。至此,市县两级成功创成生态文明“国字号”6个,持续领跑全省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五是监管监测效能不断提高。监管力度持续增强。聚焦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源地、化工园区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中全市执法力量开展精准执法。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要求,全年共完成855家企业抽查检查工作,出动执法人员1700人次。贯彻执行疫情防控“两个100%”要求,全年共出动执法、监测人员3258余人次,检查医疗机构570家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476家次。开展“夜鹰行动”,对全市涉 VOCs排放的企业开展全面排查,出动执法200余人次,执法检查企业100余家,交办并完成整改问题50个。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4件。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索赔案件办理实现县级区域全覆盖。执法方式不断优化。2243家排污单位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其中270家企业安装联网污染物自动监测设施1180台,300家企业安装联网视频监控设施,初步构建了现代化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充分利用自动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监管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切实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效能。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周边8个地区签订边界区域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工作方案,实现联防联控。将145家环保管理良好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对8家企业运用“免罚清单”实施免罚。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确定省、市级参评企业344家。监测能力显著提升。成立全省首个市级生态环境执法监测站,县级监测站实现副科级全覆盖。全面完成全市18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和重金属指标自动监测。16个国控考核河段全部安装高清监控,环境质量监测认证项目数位居全省前列。安徽省宣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省生态环境厅直属事业单位综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在全省16个驻市监测中心中排名第1

六是服务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强化要素保障。会同发改部门建立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大项目依法依规落地。指导各地多渠道挖掘减排潜力,为重点项目提供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双招双引。成立宣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启动编制我市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和“双招双引”实施方案。持续推进落实“五要件”,组建专业咨询委员会。2022年,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数量147个,登记金额774.7亿元。积极开展生态环保投资专项行动,积极谋划和申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项目。争取2022年度中央生态环境资金4474万元、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2588万元。提升环评质效。全市共审批环评文件798个,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260.95亿元,环保投资约20.4亿元。开展环评“打捆+承诺制”审批、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创新试点,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对50余个防疫项目豁免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对45余个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40%以内。强化“区域评估”应用途径和成果共享,主动免费提供给区域内入驻项目使用,减少企业环评制成本和时间,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执法服务前置。深入推进“环企直通车”行动,走访企业567家次,解决问题155个。指导29家企业进行信用修复。我市“环企精准云普法”为全省首家试点,获得企业高度评价,成功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环保管家”服务全覆盖,我市“环保管家”服务企业做法得到省委书记郑栅洁批示肯定。加强环境信访。2022年,全市共受理信访投诉件1001件,同比下降31%,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率100%,重复信访案件41件,化解率95%

七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4次,局党组书记、局长带头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进行专题宣讲,班子成员赴7个县市区进行专题宣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推进线上三审制。全面实施党建提升行动,积极创建模范机关,深化“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党建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扎实开展作风建设集中学习教育,统筹推进“五聚焦五查找”、市直单位百名科长“五比五评”、党建提质增效、“两违规”问题专项整治等活动,编印《生态环境系统廉政教育典型案例选编》,持续巩固教育成果。扎实开展省厅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基本完成整改任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20项。局党组书记主持集体廉政谈话,对全系统31名中层以上干部开展廉政谈话,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落细。组织开展干部任前廉政谈话2轮,与29名新任干部签订廉政承诺书,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谈话3轮,推进机关纪委规范化建设,配合驻局纪检组监督执纪,组织提醒谈话1次,坚持抓早抓小,持续深入整治“四风”。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全年选拔任用科级干部32名,16名同志晋升职级,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我市代表队荣获全省辐射应急监测技术大比武二等奖,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入选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第七批宣城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名同志获评全国行政执法先进个人,1名同志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优秀岗位能手”,1名同志获市委市政府表彰,1名同志荣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名同志荣获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7名同志受省厅、生态环境部表扬,16名同志获记功奖励。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1146”工作思路,奋力在全市、全省争先进位。即:围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一条主线”;坚守生态环境安全“一个底线”;实现防范风险能力、执法监测能力、文明创建能力、环境治理能力“四个提升”;全面推进污染防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防范化解风险、生态文明创建、服务绿色发展、党的建设“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坚持铁腕治气。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严格落实“五控”措施,继续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和秋冬季大气综合治理。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对全市112家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评估。实现我市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改造和农业涉煤清洁化改造。推进柴油货车攻坚,抓好移动源管理。坚持重拳治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重点推进南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无量溪河、梅溧河、徽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补齐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短板。严格194个入河排污口和饮用水源地日常监管,全面完成饮用水源地专项审计反馈的20个问题整改。制定汛期污染强度应急处置办法,国控断面取水口安装视频监控,编制“一口一策”、“一断一策”,制定管控措施,精细化开展水质管控工作。坚持强力治土。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成重点重金属5%减排目标,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深化危废专项整治,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风险集中治理。实施4个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试点。因地制宜推进5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二是坚决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高质高效完成“1+1+1+N”整改任务,全面落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闭环。坚决抓好中央、省级交办我市问题整改,特别是中央层面应于2023年完成的6个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整改任务。严格落实“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对各地、各单位自查问题进行常态化通报、调度,持续开展警示片拍摄制作工作,推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全面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准备。强化“绿盾”专项行动,完成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开展自然保护地问题“回头看”。常态化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防“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三是坚守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深入实施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推进重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南阳实践”,建立全市化工企业特征污染物指纹库,持续发挥全市应急物资库、技术库和专家库支撑作用,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对医院等核与辐射利用单位开展常态化安全监管,确保辐射安全“万无一失”。切实抓好秸秆禁烧,坚决防止“散乱污”回潮反弹。深入推进“一地六县”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形成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合力。优化环境监管方式。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环保执法检查制度,对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企业、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推进“科技监管”“智慧环保”,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远程监管,减少现场执法频次。试点开展“电监管”环境监管模式,进一步提升环境执法效率和能力。做实“环保管家”,规范服务机制,发挥管家作用。推行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制度,完善免罚案件办理程序,强化效果评估。对39个重点行业持续开展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减排。将非营运小、微型客车环保免上线检验年限由现行的6年全面延长至10年。强化环境监测质量。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日常监测、污染源监测,推动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位调整,加快自动监测站点建设,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创建“金字招牌”。组织泾县、广德争创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认真做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持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动宁国市、泾县、绩溪县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试点。

五是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项目落地环境要素保障。加强全市范围环境要素指标统筹,充分挖掘减排潜力,加大“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力度,腾出环境容量,确保符合产业规划和政策项目落地。同时严把“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关,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优化环保行政许可审批服务对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统筹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明确专班、专人,从环评编制阶段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加快审批,提高审批时效;深入开展“打捆”环评,推进“绿岛”项目试点,集约建设,共享治污。强化企业帮扶与产业支持。紧抓行业投资,围绕大气、水、土壤及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编制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一项目一推进表”“一企一档”专员服务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深入开展“环企直通车”行动,为企业协调解决环境治理相关问题;建立“一园一档”制度,推动招引项目快签约、早开工、如期投产。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存、转”试点,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提供收集、贮存服务,破解收集难、处置贵难题。

六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抓好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积极营造“大学习”、“大宣传”、“大贯彻”氛围,确保大会精神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落地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年干部的理论学习。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争创“模范机关”,打造具有环保特色基层党建品牌。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对全系统开展效能检查明察暗访,检查结果公开通报。以群众信访满意度检验作风建设成果,加强环境信访管理,对重点信访件、重复信访件持续开展领导“包保”,集中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力量,对信访大县实施定点帮扶。发挥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作用,全年对抖音、论坛进行不间断巡查,推动群众反馈问题整改。实现全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0%加大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大学习、提能力”长效机制,组织环保业务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继续参加市直单位百名科长“五比五评”活动,实施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才培养工程,组建全市执法青年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