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园区智慧化发展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试点探索、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力求实效”的原则,对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实施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超前布局建设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激发开发区发展新动能,增强开发区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引领开发区创新升级,全面提升开发区竞争优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根据全省开发区类型和实际情况,分批有序推进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工作。2020年年底前,在国家级和市管省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并建成“省—市—开发区”三级联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开发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政务服务高效化、企业管理智能化、社会服务精细化。
三、主要任务
(一)升级信息基础设施。
1.基础网络设施。统筹规划园区通信管道、机房和站址建设,同步推动骨干通信管道扩容等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设高速泛在、适度超前的数字基础设施。鼓励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技术在开发区应用,鼓励开发区率先建设5G通信网络,加快5G网络布局和商用,2020年底实现全省开发区5G通信网络全覆盖。
2.综合数据中心。建立统一、高效、安全的,面向企业应用级的网络数据中心。建立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解决“信息孤岛”及跨行业资源整合难题,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3.管理调度中心。一体推进“省—市—开发区”三级联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省级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数据中心,具备条件的市建立面向市级开发区的数据处理中心,全面增强省、市主管部门对开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能力,提升辅助决策效率。
(二)打造协同政务服务平台。
1.信息门户平台。建设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简洁方便的互动平台,汇集即时新闻、政策、生活服务等服务信息和行政审批、项目申报、招商引资、建言献策、公众监督等多功能窗口,统一入口并支持多终端访问,支持网站、短信、微信、微博等跨平台信息发布。
2.行政办公系统。整合现有不同类型办公系统,融合语音、消息、视频等综合通信方式,实现远程办公、移动办公、视频会议、统一通信、信息资源云共享等办公服务功能,打造便捷高效的协同办公平台。
3.行政审批系统。依托省、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完善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实现多主体、多部门在线集中受理、联动审批、跟踪监测,实现不见面审批。
(三)创新产业服务信息平台。
1.精准招商服务。运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分析开发区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智能匹配和推送招商政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配套等信息,实现传统一揽子招商向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转变。
2.项目建设服务。建立项目数据库,对项目谋划、签约、建设、达产等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分析,实时掌握项目运行动态,智能调配所需要素资源,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科技创新服务。依托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中心等,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技术转移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产业协作服务。以产业关联为纽带,通过产业信息共享和交流协作平台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配套服务、协同协作和资源利用水平。
5.人才需求服务。根据产业规划和企业需求,建立高端人才需求数据库和技术工人需求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人才引进、使用、政策落实等专项管理系统。对技术工人实现在线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四)完善安全环境监测预警平台。
1.安全监测应急预警系统。运用智能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风险源和水、气、热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日常监管、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服务保障等模块,打通开发区公安、应急、消防、防雷等业务系统,实现警情、火情、生产安全事故智能预警和快速便捷的全局调度和指挥。
2.环境保护监测预警系统。在重点排污单位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废气、废水、固废等污染物排放治理和区内水体等自然生态,建立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处置、监管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及时预警生态环境出现明显异常或显著变化数据,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3.能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会同电网企业,以开发区电力需求侧管理、企业电力能效管理和能耗在线监测等系统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进开发区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调控和能源互联网等建设,普及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实现电、煤、油、汽、热、水等智能在线监测和管理,持续提升开发区综合能源管理服务水平。
(五)搭建企业智能化服务信息平台。
1.企业服务系统。根据自愿原则,为企业提供统一接口的数字化办公和硬件租赁、数据托管、软件租用等信息化应用服务,以及研发设计、商务合作、咨询培训、金融支持、制造设备共享等增值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
2.数字化企业系统。推动深化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等企业集成应用,促进物联网、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和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积极探索虚拟现实技术(VR)在工业领域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和产品智能化升级。
3.物流配送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手段,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加强物流监控能力,提升物流调度水平,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和协同配送体系,为企业提供合理高效的物流服务。
(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
1.数字社区服务。整合开发区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打通省市县相应的公共服务系统,统一在线服务入口,构建社保、医疗、养老、健康、就业、教育等综合服务体系。
2.物业管理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实现对开发区物业设施实时感知和动态管理,强化事件跟踪与预警,提升服务效率。
3.智慧生活服务。推进生活服务信息集成利用,推动园区与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对接共享,提供高品质的商业餐饮、文化休闲等生活消费信息,建设现代化的产城融合生活服务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要重视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工作,精心组织,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各开发区是创新型智慧园区的责任主体,要细化完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建设工作。
(二)加大资金保障。省级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创新型智慧园区工作的支持。鼓励各市、县人民政府将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开发区要统筹利用各类资金,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三)推进信息共享。省有关单位负责提供信息要素保障,促进数据信息跨部门、跨层级互认共享。各开发区要制定数据信息共享制度,推动创新型智慧园区平台与现有各类服务平台及业务系统之间互通整合。
(四)制定标准规范。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为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提供设计、咨询等服务。研究制定建设、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相关标准,实现创新型智慧园区标准化、规范化。
(五)保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和防护,在做好数据资源共享的同时,确保开发区管理信息、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和居民个人信息安全,强化敏感数据管理和保护,创造安全可靠的信息环境。
(六)强化考核引导。将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成效纳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开发区进行通报并给予资金、土地指标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