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区层叠的绿意中,一位退役女兵正以迷彩青春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动人诗篇。陈慧玲,这位江苏无锡的姑娘,怀揣军旅梦来到了宣城泾县秦峰村。服役期满,她卸下军衔,脱下军装,仍不舍离开这片她守护的地方。她把秦峰村当作第二故乡深情守护,她将军营淬炼的坚韧品格,化作润泽乡土的汩汩清泉,在泾川大地奏响乡村振兴的三重华章。
清泉润乡:翻山越岭的柔情坚守
当大坑、贺家村民组的百姓还在为浑浊的井水发愁时,陈慧玲已背着军用水壶踏上寻水征途。她像当年在部队执行侦察任务般,在秦峰山脉的褶皱里细细探寻。三落三起间,军靴踏遍荆棘满布的深沟,指尖抚过苔痕斑驳的岩壁,终于在海拔400米的密林深处,听见清泉泠泠作响的欢歌。
自掏腰包组建的施工队迎着晨曦进山,她裹着迷彩服与工人同吃同住。三个月里,山道上骡马驮着管材蜿蜒成线,崖壁上焊花飞溅照亮夜空。当三座银白蓄水塔矗立于山峦之间,数千米输水管如银色动脉穿山越岭,清冽的山泉终于翻越百年干涸,涌进家家户户的水缸。村民们至今记得通水那日,陈慧玲古铜色的脸庞映着水花,眼神比山泉还要清亮。
车场安民:精描细绘的匠心独运
面对乡村旅游带来的“停车之痛”,陈慧玲再次披挂上阵。她像当年精准测绘军事地形图般,用脚步丈量每寸村道,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出23版修改方案。自家庭院里的香樟树成为天然标尺,她硬是啃下停车场建设的“硬骨头”——从地基的“三皮砖”工艺到排水系统的“鱼骨纹”设计,从太阳能路灯的仰角计算到绿化带的四季搭配,处处彰显着军旅生涯锤炼的系统思维。
如今12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春有樱花如云,夏有紫薇含香。整齐划一的停车位上,既有外地游客的私家车,也有村民新购的电动三轮;蜿蜒的透水步道旁,既有孩童追逐嬉戏,也有老人对弈闲谈。这个曾经的纠纷高发地,在她的巧思下变身乡村会客厅。
和风暖邻:润物无声的治理智慧
褪下戎装却未改本色,陈慧玲将军人作风融入基层治理。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了秦峰村的“110热线”。某户婆媳因赡养费争执十年,她连续七夜上门“围炉夜话”,用“亲情账本”算出温情;两户村民因地界纠纷差点动武,她带着皮尺三次实地丈量,用“六尺巷”典故浇灭心火。她独创的“三步调解法”——耐心倾听建信任、实地查访明真相、围炉夜话解心结,让12起积怨冰消雪融。
村民们说:“陈大姐往那一站,火气都消了一半。”这位“不穿军装的指导员”,将军营的纪律意识与乡土的人情智慧完美融合。她调解矛盾时挺直的脊背,依稀可见当年训练场上的飒爽英姿;她安抚乡邻时温柔的笑容,恰似秦峰山麓最暖的春风。
当山泉在青瓦间叮咚,当车场在绿树中静卧,当笑声在巷陌里流淌,这位退役女兵正用迷彩情怀续写着乡村振兴新篇。她将部队熔铸的担当精神,化作润泽乡土的汩汩清流,让昔日的军功章,在百姓心间闪耀。秦峰村的晨曦里,那抹迷彩身影,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