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一江水,共守一片天,共享一处生机。为维护全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正成为泾县积极融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大发展画面的缩影。
水域联保共治,共护一江水。泾县因水而兴,水域生态一直是泾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持续性保障泾县水质朝向更清更优发展,泾县聚焦流域联防联控,与周边毗邻地区旌德县、南陵县建立跨界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按月开展联合巡查和监测;建立跨界流域水污染信息通报制度,并实施常态化水质监测预警,建立4处地表水水质监控自动站、22个重点污染源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水质监管平台24小时盯守;积极参与宣城市、芜湖市联合举办的青弋江跨界突发水污染事件跨流域协同联合应急演练,建立出一套监测、预防、应急的全链条跨界水污染防治体系;与黄山区对接城乡供水一体化取水口设置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邀请省环科院专家来泾开展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可行性调研,和邻近市县共护水生态环境。2023年度,泾县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控出境断面(泾南交界)水质状况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泾县水质指数全市第一,全省第四。
大气精准治污,共守一片天。94.5%、95.1%、96.4%,近些年来泾县环境空气优良率不断攀升,也是同守一片蓝天,共建长三角大气生态一体化最有力的证明。泾县严格落实“五控”措施,严禁新增燃煤项目建设,开展锅炉使用单位检查和VOCs重点企业污染防治措施整治提升。强化各类扬尘管控,每年分别在年初、夏初、秋冬季开展第三方走航,找准源头,有针对性开展“夜鹰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实现精准大气治污。2023年更是为保障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南京大都市圈大气空气质量,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定印发《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泾县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方案》,修订《泾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新增纳入应急减排清单企业178家,协商9家重点涉气企业于亚运会期间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并编制完成政企协商调度清单,全力联合共保大气环境质量。2023年度,泾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4%,较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6μg/m³较2022年下降7.1 %(全市排名第三,全省第八),空气环境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
生态日益改善,共享一处生机。2024年1月,安徽大学一课题组在青弋江中发现3只“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此越冬,迅速成为一则喜讯刷屏了整个泾县的朋友圈,这无疑是泾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最生动的证明。近些年来,泾县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逐步落实生态修复规划。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建立起“林长+河湖长+生态”联动管护机制,实现生态重点领域全链条、网格化、全覆盖巡查管护;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泾县样本,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通过投放本土鱼种,恢复和改善水域鱼类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群落结构,持续实施扬子鳄野外放归,实现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与质量“双稳”提升;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打造马头林场皖南野生动物园文化旅游度假景区,借此充分利用皖南片区独特区位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物种种源基地,力争将该处建成宣城首个、安徽首批、长三角示范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擦亮“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金字招牌,打造“生态+文旅”模式,依托青弋江建成生态型景区18个,建设皖南川藏线、水墨汀溪、查济古村、章渡老街等依水生态景区,描绘人水共生的生态画卷,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风起三角之州,绿布东南之城。现如今泾县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发展的契机,在绿意与古意之间,因地制宜打造皖东南生态福地,共护共守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