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6日电(记者刘方强)放下深水取样器,待其沉入水下5米左右,再上提取水……近日,在新安江皖浙两省交界处,两省生态环保工作者站在采样船头,正从江中取水,开展水质联合监测。
“按照距离岸边近、中、远,共取水三次倒入桶中。安徽、浙江各带走一瓶水样回去检测,并测算出水质的P值。”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生态环境执法监测站采样员洪庆平告诉记者,每个月定期进行两次联合监测,双方人员共同登船采样。
P值是指以高锰酸盐、氨氮、总氮、总磷作为四项考核指标计算出的衡量水质的数值,P值越小表示水质越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组成的长三角区域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人口最多、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近年来,在一体化发展理念引领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积极进展。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干流总长359公里,向东流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是一条跨越皖浙两省的河流,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
本世纪初,新安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当时,黄山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污水和垃圾经新安江流入千岛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为共同保护新安江,皖浙两省于2012年正式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这也是全国首个跨省水环境补偿试点。按照约定,水质不达标,安徽补偿浙江;水质达标,浙江补偿安徽。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进入第三轮(2018年至2020年)试点。皖浙两省从第一轮(2012年至2014年)每年各出资1亿元设立补偿资金,上升到每年各出资2亿元。两地开展水质联合监测的频次也从每月一次增加到每月两次。此外,为体现“问题导向”和“稳定向好”原则,P值的计算公式和补偿标准也越来越严。尽管如此,安徽年年实现水质达标的承诺,并且P值持续下降。
歙县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平说,安徽省将获得的补偿资金用于新安江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培育,包括在沿岸建设污水处理站、关停淘汰污染企业、组织水面巡逻打捞垃圾等。
在距离采样船不远处,一艘全自动垃圾打捞船正在水面巡逻作业,网格型的传送带伸入水中,前方的漂浮垃圾随着传送带的转动被提升到船上的存储箱内。
“现在一天打捞上来的垃圾也就一两百斤,主要是枯枝烂叶。”打捞船驾驶员张公良说,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据他回忆,几年前,每当汛期来临,岸上大量的生活垃圾被冲到水里,加上树枝、水草等,一天打捞的垃圾能达到两吨。
张公良在新安江安徽段打捞垃圾,防止垃圾漂到浙江境内。不过,由于张公良所在的歙县街口镇紧邻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水上打捞的垃圾被就近转运到位于威坪镇的垃圾处理厂,这比送到歙县县城近很多。垃圾在这家处理厂被加工成生物燃料颗粒。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撬动了新安江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还在中国15个跨省流域、19个省份被复制推广。
除了生态补偿机制,安徽省宣城市还在探索与苏浙两省合作,开展联合执法,共同打击生态环境领域犯罪。近3年来,宣城市与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60余次,累计取缔非法作坊25家,联合召开会商会议10余次,有效保障了省界周边环境安全。
在三省一市共同努力和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积极进展。据统计,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9.4%。
为持续探索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长三角区域将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处置;探索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机制;推动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向毗邻地区复制推广。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37752?d=134b1ce&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