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环保新闻 > 环境要闻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专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发布时间:2023-05-16 08:15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全过程。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求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加强生态产品的智慧监测、信息统计、智慧评价、数值核算、平台交易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和数字中国融合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措施,是加快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有利于规范提升生态产品的基础工作,缩短和拓展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渠道、时间和空间,促进生态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提升生态产品交易和变现能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生态产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还存在数字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技术应用不足、数字治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一是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数字化能力不足,生态产品的分类体系与监测网络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尚需完善和统一,生态产品信息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有待加强建设,生态产品的家底“盘点”和产权界定需要信息化支持。二是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亟须加快推进,数字化技术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场景应用较少、全流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不利于生态产品规模扩大及产品质量、品牌的提升。三是缺乏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生态产品的交易对接、上线、流通、谈判、处置、变现、金融等通道难以打通,导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不高。四是生态产品价值数字化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例如部分偏远地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支撑,以及相关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尚需完善。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生态产品监测数字化

应用遥感、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运用“网格化”“星地一体化”“三维化”等手段,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摸清生态产品的构成、数量、质量、分布等底数。依托各地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跟踪掌握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与开发情况、价格等信息,绘制生态产品价值地图,提高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和共享性。

建立健全相关认证认可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信息的可信度。搭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的库、运、管综合性三维信息登记平台,实现生态产品统一确权登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快实现不同地区和部门间各类生态环境资源监测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和统一发布。建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中心,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

加强生态产品核算数字化

加强生态产品信息统计的精准摸排,建立生态产品的认证和标准化机制。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规范生态产品的分类统计体系。推动生态产品生产总值(GEP)、生态产品经济生产总值(GEEP)的智能核算,综合运用智慧模型与技术方法,开展计算模型的数据核验、参数系数校证,实现对生态产品价值的定量化、货币化评估。整合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评估技术、国民经济核算技术、多源大数据模型方法,逐步构建整体联动、开放共享、统一规范、业务化运行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综合云系统,进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展示。

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研发生态产品价值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作为综合云平台的分平台,将生态产品所涉及的海量信息和核算模块录入信息系统,即可依托遥感技术、空间高分数据和测绘信息,叠加各类功能图形信息,实现各核算地域的精细化动态化核算,最终形成生态产品价值的“一张图”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生态产品评级公共数据库,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生态产品或企业绿色评级模型方法,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筛选符合投资要求的绿色企业或产品项目,定期发布生态产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全国百强先行区与百强企业榜单。

深化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水资源产业等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提升改造,提高数字技术在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体系中的贡献率。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数字化发展模式,建设数字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示范基地,推广农田智能检测、养殖环境检测、设施精准控制等数字化农业技术。

加强“大数据+产业集群”“大数据+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对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林业、生态加工业等进行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建设,构建生态产品的数字供应链,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积极拓展生态文旅数字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智慧生态旅游、智慧生态康养、智慧生态养老等新业态发展。挖掘生态产品的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链,培育数字生态文创产业。

加强生态产品交易数字化

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渠道,充分发挥数字电商平台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促进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生态产品的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贴实产品“生态”标签,实现“生态”增值。依托数字技术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大力推行以高质量、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预定种植、社区直销等产销对接模式。

搭建数字交易市场和平台,推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推广数字化“两山银行”“绿色生态保险”模式,推动生态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着力解决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抵押变现难问题,逐步实现生态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交易平台的嵌套管理。创新探索“大数据+绿色金融”模式,提升生态产品金融服务能力。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碳汇数字化交易平台,用碳汇数据落实碳标签推广、碳技术成果转化和节能降耗政策,推动形成碳汇产业聚集效应。

夯实生态产品数字化保障能力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加强数字技术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合与创新应用研究,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生态产品数字化技术研发和成果的推广转化力度,构筑产学研一体化支撑体系。培养一批生态学、信息技术、经济产业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撑。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借势新基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数字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在数字化基础较强的重点区域开展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示范,并因地制宜配套制定绿色财税金融等约束与激励政策。结合实施成效,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更大范围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数字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